读《北上》

类别:读书 日期:2025-06-29 评论:0

前些日子又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北上》被拍成电视剧了,媒体宣传的时候我发现小说的故事背景与我老家所属地级市淮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找来了小说读了一遍。

读完小说最大的感触是我作为一个淮安人,对自己的故乡淮安这座有着“运河之都”称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我小时候比较幼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恨族”,只知道淮安市的经济在江苏省内属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后来知道是苏南太强了,淮安无论什么时候放到全国都是中上水平),而我老家的地理位置距离省会南京又不远,老家周边的人到南京的频率远超去淮安市区的,自然都“向着”省会南京多些,加上以前没有这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太了解家乡地市级似乎也是正常情况。

随着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我慢慢对淮安有了更多的了解,说他是人杰地灵,英雄豪杰辈出一点都不为过,也逐渐喜欢上了这座家乡的城市。

今年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特地带着老婆孩子自驾去淮安玩了一圈,游览运河文化长廊和漕运府衙的时候还是能想象到明清大运河繁华时代的南船北马交汇处的繁华。在淮安短短两天我们也没有进行深度了解,不过以后肯定还是会再去的。

还是回到《北上》这部小说上来。

小说作者出生在淮安隔壁的连云港,我在B站看了他的一个访谈,他在淮安读大学时候对淮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毕业离开后还多次回到淮安走走看看,正是淮安的运河历史底蕴给了他灵感,让他创作了这部以运河为主线的获奖小说。

这部小说的架构很有特点,情节的展开采用的是类似于电影里常见的平行叙事的方式,即以四五条叙事线交叉讲述发生在大运河上跨越百余年的故事,最后又因为运河沉船考古研究汇聚到一起。

小说开篇先写了当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故道的一份沉船考古成果里提及的一封意大利人写的信件作为引子。

小说正是开始是清代1901年的故事线,一个名为保罗·迪马克(小波罗)的意大利维罗纳人,对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很有兴趣,从苏州无锡地界乘船北上过境镇江扬州淮安济宁天津等地抵达北京,途聘请(偶遇)了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周义彦等人帮忙,最后小波罗被敌视洋人的义和团拳民打伤,抵达北京的时候去世了,弥留之际他把随身携带的物品送给了同行的中国人,也吐露了他到中国真正的目的是寻找他的弟弟,就是前面考古发现的信件中的主角。

在小波罗北上的过程中出现的谢、邵、孙、周等人的后人在当代的故事线中陆续登场,作者给每个人都写了一段相对独立的故事,最后因为那一封信汇聚到了一起。

我个人很喜欢邵家的故事,邵常来的后人邵秉义以及邵秉义的儿子邵星池是在运河上跑船的“船上人家”,这段故事中描写了很多船上人家的习俗,在江苏这个多水的地方,有不少专业跑船的人家,他们一般以船为家,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我的故乡也在一条河边,她是一条连着洪泽湖的“迷你运河”,小时候也听说过一些船上人家的习俗,在小说中读到,有几分亲切感。

相比而言,我最不喜欢的是谢平遥后人谢望和的故事,太油了,不知道为啥很多男作家都喜欢塑造那种油腔滑调的中年男人的形象,平日生活中处处露着轻浮感觉,最后还特喜欢给自己弄一个特深情的结局。这种形象经常出现在王朔小说,冯小刚电影里面,我年轻时候还挺向往那种状态的,现在只觉得油腻。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平行叙事”,是以小波罗的弟弟,就是那封信的主角费德尔·迪马克(中文名马福德)为主角的一段故事。

费德尔因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参军来到中国,但是他因为他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的影响,喜欢中国文化,娶了中国女孩做媳妇,但是他的媳妇却为了包含孙女被入侵的日本侵略军队的狼狗活活咬死,活下来的孙女名为马思意,意大利的“意”,她的儿子胡念之是一名考古学家,在被人请去研究小说开头提到的那个沉船的考古工作后,接触到那封信,与谢、邵、孙、周等人的后人汇聚到了一起。

总体来说,我感觉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要是分开看每个故事都挺好看的,但是非要在最后让当年小船上的后人又聚敛到一起有点牵强,当然,也能说是无巧不成书嘛。

留言评论

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与真纯,
我们所敬畏和景仰的,莫过于此。

推荐文章
软件作品
微信公号
  • 足球Plus微信公众号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推荐文章

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与真纯,
我们所敬畏和景仰的,莫过于此。

软件作品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