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钟鼓楼》
我第一次知道刘心武的名字是看了他在百家讲坛做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节目,后来知道他不仅是一名红学研究者,还是一位著名小说家,他早年的作品《钟鼓楼》在很早就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二届,1985年)了,我最近这段时间在按图索骥,“系统性”阅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次排到《钟鼓楼》了。
这本书是长篇小说,但是时间跨度很短,所有的事情就发生在一天的白天,确切地说,是从1982年12月12日清晨卯时(5点)到下午申时(17点)的短短十二个小时里。
我后来在很多文艺作品中见到这种把所有情节压缩在一日之内的叙事方式,也不能确定是不是《钟鼓楼》小说是首创。不过我早年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艺作品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惊艳的,比如美剧《24 Hours》以及前两年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
小说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这天清晨卯时北京钟鼓楼下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面展开,薛大娘家当天要娶媳妇办喜事,随着婚礼流程的开始,热心肠又爱管闲事的詹丽颖大妈,京剧演员澹台智珠和李凯夫妇,年轻的厨师路喜纯,领导干部张奇林一家,高材生荀磊,浑不吝的卢宝桑,叛逆迷茫的中学生姚向东,老编辑韩一潭,农村女孩杏儿,胡爷爷和海老太太等人先后登场。
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处处流淌着真实的生活气息。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八十年代北京钟鼓楼下四合院中各色人物群像,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
情节之外,作者还在情节中不时插入一些他本人的对书中情节涉及的社会现象的评论,我感觉这种“作者站出来说话”的方式有点突兀,小说的力量,往往在于“展示”而非“告知”,讲好故事,有心的读者自然会自行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在小说中介绍了不少北京民俗和历史文化知识,我觉得这些内容挺有用的,比如钟鼓楼历史的介绍,我特地摘了一段: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在京城北面。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在元代时名齐政楼,到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才被改建于现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楼西边,还有一条“旧鼓楼大街”,所以要知道元代齐政楼的位置,并不困难。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宫室坛庙,嘉庆五年(1800年)对鼓楼进行过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镇守于全市中轴线北端的位置。据说当年鼓楼上面安置着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径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张的牛皮蒙制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鼓楼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仅余一面,而且鼓面上还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
钟楼在元代时是万宁寺的中心阁,明代未动,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后,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
直到1924年以前,钟鼓楼都履行着向全城居民报告时辰的职责。
用什么来计算时间?
最早,在鼓楼上置有铜铸刻漏,据说是宋朝传下来的国宝。所谓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铜壶中均匀滴漏,而度量出时间来的装置。据说当年的铜漏壶一共有四个,从上到下依次的名称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漏壶之间安有铙神,设有机械,能按时击铙发声,每次击铙八声,颇为准确。铜壶中自然需经常添水,冬天为了防冻,则注入温水。可惜如今的鼓楼上仅有漏壶室,铜刻漏已荡然无存了。到了清朝,改用更香来计算时间,从精确度上说,似乎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
钟鼓楼怎样报时?
白天,正午时分钟楼要鸣钟。
夜晚,鼓楼要报出五个更次。第一更约在晚上八点,报这一更叫“定更”。然后每一更次击鼓一通,每次击十三下。二更约在夜里十点,三更约在午夜零点,四更约在深夜两点,五更约在凌晨四点。当年的文武百官听到三更鼓后便要准备起床,四更鼓后便要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鼓后便要鱼贯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称为“海墁”的地上“听旨”。
“定更”时不仅要击鼓,还要相应地撞钟。到四更报“子正”时,又要再相应地撞钟,这一次报时活动有个专门的称谓,叫“亮鼓”。
在“定更”与“亮鼓”之间,每隔半个时辰(今天的一小时),钟楼还要独自撞钟一次。
“定更”与“亮鼓”的击鼓、撞钟法,是这样的:两名更夫到时候分别在钟鼓楼上,手提“孔明灯”,遥相对照,作为信号(当年人们称之为“对灯儿”),然后分别进入楼内击鼓、撞钟。击、撞都采取“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奏,并重复两遍,共计一百零八下。击鼓在前,撞钟在后,悠悠然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留言评论